巴尤米认为,如果中国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展顺利,未来全球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格局。
食品中,部分地区处于蔬菜换茬期,加之受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0.7%。从重要大类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1%和1.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6和0.4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重要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5.4%和0.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3.9和0.4个百分点。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进行了解读。服装换季,衣着价格环比上涨0.8%。环比变动的特点:一是价格上涨的行业个数明显增多,在调查的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比上月增加8个。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2016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1.9%。
天气转凉,部分瓜果逐渐下市,鲜果价格环比上涨5.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4.1%,为2012年7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在如此大规模的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投资风险必然如影随形。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经常遇到出价过高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溢价,卖方觉得中国企业有中国市场作为依托,因此并购价格经常会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再上涨。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之前,该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大连万达收购后,当年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年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下子就为美国创造了11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由于估值预期,国内高性价比的资产较为稀缺。如果考虑到企业在投资后100天或者更长时间里面临的整合难题,包括实现协同效应,迎接跨境跨文化的挑战等,可能只有不到20%的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阻拦并购实施的拦路虎。中国企业并购动机不明确,尽职调查不充分,决策不科学,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是海外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可能由于经理人的报酬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某些企业出于蛇吞象的心理进行海外并购,而盲目的规模扩张最终导致无效率并购。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称,民企今年上半年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超越了国有企业,在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企占了2/3。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仅有13%的企业盈利可观,有24%的企业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包括钢铁、水泥等在内的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品服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很多企业决定走出去。中国企业并购动机不明确,尽职调查不充分,决策不科学,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是海外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文/《法人》特约撰稿 高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这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服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在海外并购成为中企新热点的同时,挫折与风险也随之而来。
对外方和投资东道国而言,则不仅使被并购企业摆脱困境,也推动了所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合规是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特别关注的一个风险。
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对税法的不同解读有可能带来诉讼风险或导致投资后税务成本大幅增加。中国经济日益成熟,而中国公司的内生性增长正在放缓。
报告指出,中企海外并购有效率仅有1/3,加权跨境跨文化整合因素,只有不到20%的海外并购能够真正成功。因此,如何从政策上有效引导企业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并购策略,积极稳妥开展境外并购,是政府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罚的原因当中主要的一个就是:企业和个人没有按照世界银行的采购标准竞标,或者做了违规活动,就会上监管机构的黑名单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而海外并购过程中的法律、财务、政治、市场等风险及整合阶段产生的各种问题都成为持续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然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光鲜亮丽,背后充满了挫折和困难,比如,中方可能因为不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或者文化风俗,令整个收购陷于被动。近日,《2016年企业海外财务风险管理报告》在京发布。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经常遇到出价过高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溢价,卖方觉得中国企业有中国市场作为依托,因此并购价格经常会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再上涨。可能由于经理人的报酬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某些企业出于蛇吞象的心理进行海外并购,而盲目的规模扩张最终导致无效率并购。
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年中回顾与前瞻》称,民企今年上半年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超越了国有企业,在20宗最大型的并购活动中,民企占了2/3。财务税务尽职调查,是走出去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近一两年,中企海外收购大爆发,反映了中国经济由超常态发展到新常态发展的转折,过去的超常态发展是靠把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现在的新常态发展是,国力强盛了,企业要走出去。因此,如何从政策上有效引导企业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并购策略,积极稳妥开展境外并购,是政府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海外并购,这种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对外开放形式,对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税务尽职调查一般通过网上资料室进行,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现场调查时间和成本。中国收购主体的种类和范围较广,一些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也积极参与其中。在财税尽职调查阶段,企业的核心要务是充分挖掘项目可能涉及的5个风险点,即关联交易、表外负债、虚增收入、税务违规、税法争议等。
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阻拦并购实施的拦路虎。如何更好地运作和实施海外并购,我们还需要更大的智慧。
近年来,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去有望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企业并购动机不明确,尽职调查不充分,决策不科学,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是海外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报告指出,中企海外并购有效率仅有1/3,加权跨境跨文化整合因素,只有不到20%的海外并购能够真正成功。中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对税法的不同解读有可能带来诉讼风险或导致投资后税务成本大幅增加。
由于估值预期,国内高性价比的资产较为稀缺。处罚的原因当中主要的一个就是:企业和个人没有按照世界银行的采购标准竞标,或者做了违规活动,就会上监管机构的黑名单。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仅有13%的企业盈利可观,有24%的企业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海外收购井喷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7月,中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9个,涉及6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及制造业等15个行业,实际交易金额达543亿美元,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也比2015年的34%明显高出。
如果考虑到企业在投资后100天或者更长时间里面临的整合难题,包括实现协同效应,迎接跨境跨文化的挑战等,可能只有不到20%的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海外并购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主要有收购巴西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30年经营权等。在如此大规模的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投资风险必然如影随形。
融资环境有利,货币政策宽松且融资来源更为多元。企业出海并购首先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